香港最真正最准资料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动态新闻  >  正文

动态新闻

学院赴抚州广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探访非遗戏剧团

发布时间:2024-07-18 点击量:

7月10日,香港最真正最准资料赴抚州广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探访孟戏剧团深入了解非遗文化。

葆初心,秉匠心,坚定执着守非遗

万物有所生,而独守知其根。跟随着非遗传承人曾令书老师的脚步,实践队员们来到曾家祠堂,十余位老人围坐在桌前等候,经曾老师介绍,这些都是孟戏的传承人。走进祠堂,婉转的二胡声响起,循声望去,其中一位老人正用粗糙干瘪的手拉着二胡,他垂垂老矣却目光炯炯,其他老人随曲而和,开腔尽道悲欢离合,婉转动人心,一歌一腔和出嗔怒哀怨。周围的队员深受触动,情到深处,潸然泪下。千般荒凉的非遗梦与万般凄惨的戏曲声交织在一起,传统古韵,匠人之手,尽匿于茧痕之间。

曲毕,余音绕梁,久转不绝。实践队员陈蓓妮抹干脸上的泪痕,在老人身边坐下,她说:“我也学过一点二胡,略通皮毛,您能传授我一些技巧吗?”她从老人的手里接过那把饱含岁月印记的二胡,在老人的指导下,琴音从滞涩变得悠扬,祠堂里掌声雷动,在座的传承人口中不住地发出:“好!好!好!”的赞叹。“老师身上这一份矢志不渝的坚守深深触动了我,我要重新拾起二胡,融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中去。”陈蓓妮说。

刘群华老人告诉我们,她从十八岁开始学戏,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她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在交谈中,实践队员们得知,这些传承人,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65岁,当被问到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坚持传唱孟戏,这些传承人说:“我不唱就没人唱了,只要我还唱得动,我就要一直唱,只要我还在一天,就要让孟戏传一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个关于坚守的故事,拓上了时代的烙印。

登戏台,扬古韵,青春力量显风采

当实践队员们提出想到剧团后台看看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安平老师欣然答应。走进后台,李老师对剧团的戏服如数家珍:“这件蟒袍是80年代纯手工缝制的,年纪比你们还要大。”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实践队员们换上戏服,锣鼓一敲,幕布一开,实践队员们全身心沉浸在戏曲的世界。水袖一转,脚步轻移,流畅自然与青涩稚嫩的戏腔交相织映,徐徐响起。这一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孟戏历经沧桑仍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并衍生出对孟戏的浓厚兴趣。

“青年人是最富有朝气的力量,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迫切地需要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但曲唱千遍一疏,一般的曲子没有唱到千遍肯定掌握不了精髓,孟戏的学习太枯燥了,很少有年轻人养得起兴趣,耐得住性子,没有人愿意来学了,我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徒弟。”李老师有些落寞地说到。

实践队员张慧深有感触:“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握好接力棒,运用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新话语赋予中华文化更鲜活的生命力,为传承非遗文化注入青春力量,不让非遗被遗忘。”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实践队员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戏曲文化的熏陶,受益匪浅。两人成行,三人成众,青春力量的汇集必然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供稿单位:香港最真正最准资料赴抚州广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作者:王敏、聂翔颖

摄影:金文利、张鑫凯、付涛、黄蕊、蒋永超、林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