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采访,天已经黑了,微风徐来,很是舒服。我们同周老师走在两边种着参天大树的南区主干道上,谈着南北差异,聊着生活方式。一路走过,欢笑始终伴随着我们。过后看着采访记录的资料,回味着一路的闲聊,提起笔,描绘着我心目中的老师……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喜欢文学,到读大学,再到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几十年了,而这几十年,周老师一路走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那些似水流年
由于受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周老师喜欢阅读关于苏联的青年英雄的故事《卓娅和苏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还喜欢看武侠小说与侦探小说。在1965年,周老师考入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但是就在他的雄心壮志还没有起飞的时候——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文革”期间周老师的父亲被批斗,全家仅靠母亲的工资来维持生计。1968年12月,周老师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被下放到劳改农场。当我们问周老师“在这段艰辛的岁月中,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你一路走过”时,他很坚定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并不是什么崇高的信念,当时我就想活着就要好好活下去,这就是对父母的养育的报答。”就是因为这样一种动力,周老师度过了灰暗的文革时期,1970年他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小学老师,在当时老师也是很辛苦的职业,周老师笑着说他们当时要做春耕、冬季烧木炭这种工作。之后在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周老师也因为成绩很好而被补调到东华理工大学,毕业后又留校任教,就这样,周老师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学生涯。
回顾往事,周老师一直面带笑容,坦然而从容,这使我们不禁感叹他的——
生活保鲜秘诀
初见周老师,就觉得他是一个神情爽朗的老人,在经过一番谈话后,我们终于领悟了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拥有一颗年轻的心的秘诀。
周老师的自我评价就是:乐观豁达,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他始终认为困难总是有的,但一个人一定要活得开心。说到这里我们都不住的点头,被这颗乐观的心感染着。
而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勾起不好回忆的事情,就是今年3月15日的车祸,本来我们那小心翼翼的心情却被周老师的微笑驱走了,周老师没有犹豫的讲起事情的经过:
3月15日晚7点30,周老师骑着自行车在文教路口被一辆桑塔纳汽车撞倒,据周老师说当时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只有一个想法“不好!”周老师醒来后已被司机送去了医院,被诊断为压缩性骨折,医生说对于老年人这种伤是比较严重的,而周老师在得知要在床上休养至少三个月时,并没有担心伤势,而是担心起学校的课程。在周老师休养时,收到了20多条来自同学的问候短信,而竟没有一条短信留下姓名,这一点让周老师非常感动。之后周老师所教的班级班委来到周老师家看望他,送去了鲜花和水果。在同学离开后,周老师落下了抑制了许久感动的泪水。
周老师希望自己可以尽早起来回到学校去上课,以此来回报学生,然而身体并不允许他这样做,周老师只好发短信打电话向同学们表示歉意。后在周老师四次坚持下,他终于提前回到了学校,当天学生们都早早坐在教室等待周老师。谈到这里周老师很激动地说,当时他不敢看向同学们,只能看天,因为泪水早已湿润了他的眼睛。
问起他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时,周老师毫不犹豫地说:“要向前看,大学只是人生的道路的开始,路在自己脚下”。
周老师用他的行动感动和鼓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领悟了他的生活保鲜秘诀:乐观、豁达与感恩。
当周老师结束了他对车祸事件的讲述,我们献上了对周老师由衷的祝福,并且也开始了新的比较轻松的采访——
文学与教学
周老师认为文学与写作有着不解之缘,他感觉文学就是美学,文学就是在宣扬一种美,文学揭露批判丑恶,崇尚真善美,给读者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
作为江西省写作学会的会员,周老师希望可以通过“大学生写作大赛”这个“刺激”来带动广大学生的写作热情。他还号召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开阔视野,关注社会、时代与生活,要深入生活融入社会。并且对学生们提出了“读一本书消化一本,不主张泛泛阅读,主张读短篇为主”的阅读建议。
在采访中,周老师还给年轻的老师提出了建议,希望年轻老师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功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最后他说“教书育人的方法不同,要潜移默化的关心爱护学生”。
周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教师对新一代教育者的希望和鼓励,对新一代的大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我们也希望周老师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健康快乐的生活。
(秋水文学社钟燕春、张秋然、杨婷供稿,摄影刘家)